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7:02:10    次浏览
——走进作家李操的文学世界人物周刊记者孙连洲 [核心提示]2016年,是作家李操文学创作的丰收之年,继5月份其小说《水蜡烛》获第五届“周庄杯”全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大赛优秀奖后,最近他的中短篇小说集《盐若失了味》又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,其间还有多篇中短篇小说发表于《当代小说》、《芳草》等文学期刊。李操为人为文一向低调,近年来,其作品却呈现出“井喷式”发表态势,引人关注。为此,人物周刊记者近日走进了李操的文学世界一探究竟。《人物周刊》:李老师好!请问您是如何走上文学创作这条道路的?李操:我在农村长大,小时候,爱听评书,袁阔成的《三国演义》、刘兰芳的《杨家将》《岳飞传》,都令我着迷。听了评书,不过瘾,又找书来看,像《岳飞传》这样的书,当然谈不上什么思想性、文学性,但让我对古典文学产生了兴趣,并且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。上初中的时候,我瞒着家人,花5.2元买了《射雕英雄传》,那是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出版的,大开本,三本。暑假,母亲叫我去看场。场上晒着小麦,如果有鸟落下来,有鸡来了,就把它撵走。我坐在树荫下,捧起书,一下子就进去了,把母亲的叮嘱忘得干干净净。金庸的小说,极合我的年龄和心境,按今天的话说,就是让我脑洞大开。想象力对作者非常重要。作者的文笔不好,没关系,多看多写,自然会有提高,想象力却是天生的。那时父亲在城里上班,有一次回来,带了一本《中篇小说选刊》。这本杂志,让我体味到另一种文学之美,贾平凹的《小月前本》、冯骥才的《爱之上》,我看了好几遍。杂志后来借给堂兄弟看,弄丢了,前几年,从孔夫子旧书网买了一本,以作纪念。看多了,就学着写,从1990年开始,不断地写,一直到现在。 《人物周刊》:平时读些什么样的书?李操:我看的书比较杂,不仅仅是文学作品。有些书是可以再三阅读的,比如汪曾祺、王鼎钧、赫塔·米勒、木心的作品,比如《米格尔街》《冰与火之歌》。我还特别爱看有关植物、动物的书,就拿清朝吴其濬的《植物名实图考》来说,插图精美,文字典雅,知识性强,随意翻翻,就是一种享受。还有一本民国时出版的《动物学大辞典》,这本书知道的人不多,但实在是一本好书,近3000页,图文并茂,是当年商务印书馆好几位编辑,积十余年之力,才编著成功,说它是中国科学界空前巨著,这本书受之无愧。经典的科幻小说,我同样也不会错过,阿西莫夫、约翰·斯卡尔齐、刘慈欣,他们的作品想象雄奇,场景宏大,跟纯文学相比,别具魅力。我对宇宙探索也有浓厚的兴趣,2004年1月25日,“机遇号”火星探测器在火星表面安全着陆,当时中央台现场直播,我一直坐在电视机前观看,激动不已。前不久,美国宇航局公布人类历史上看到的最清晰木星照片,那些照片,我看了又看,深深为木星的壮丽而震撼。霍金的《时间简史》,我看不懂,但喜欢里面的一些名词,光锥,红移,裸奇点,太初黑洞,它们都能给我无限想象。看科幻小说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,我们会敬畏大自然,敬畏宇宙,这样,才能俯瞰人类,创作的时候,笔下就有力量,有温度,有悲悯。 我觉得对写作的人来讲,仅仅看书是不够的,还要多看影视作品。我的得影视作品也很杂,科幻、战争、悬疑什么的,只要有兴趣,都看,如《西西里的美丽传说》《机械姬》《房间》,还有《美丽心灵》《海上钢琴师》等,学人家如何塑造人物、营造氛围,学人家如何把握节奏。前些日子,在朋友推荐下,看了《香巴拉信使》《那山那人那狗》,原来主旋律电影也可以编得这样好。《人物周刊》:您的小说《水蜡烛》获第五届“周庄杯”全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大赛优秀奖,在此表示祝贺。请您谈一谈获奖的过程和感受。李操:谢谢淮周刊!这是我第一次向《少年文艺》杂志投稿,没想到小说发表了,还获了奖。我上网一搜,才知那个“周庄杯”每年都有。这对我来说,是意外之喜。《水蜡烛》中的童童,其父亲因为穷,就花钱买了个老婆,生下童童后,老被丈夫打,就抛下童童,走了,再也没回来。父亲为了养家,在外找工,有时几天回来一次,有时十天半月才能回来。童童这个角色,在生活中,是有原型的,他们的生活、学习,特别是心理,都需要人来关注。现在的儿童文学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。大概七八年前,女儿在《儿童文学》杂志看了一篇汤汤所写的《守着十八个鸡蛋等你》,她推荐给我看,说这篇小说写得很感人。我看了,同样被感动了。原来,儿童文学早跟我想象中的不一样了,思想、技巧、情感,都不一样了。我想,我还会创作儿童文学。《人物周刊》:前不久,您还出了本中短篇小说集《盐若失了味》,请您介绍一下。李操:先来说说书名。有一天,我向同事王往老师借《菊与刀》,他把书递给我,还附赠了一本书,说,这本书也不错。这本书,就是:潘敏《江苏日伪基层政权研究》。确实是一本不错的书,里面有一句话:“杭州岳飞墓前,铁铸秦桧夫妇跪像一定在这些日伪乡长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”。就是这句话,让我萌生写一篇以汉奸为主角的小说。小说构思好了,总觉差了点什么,迟迟没写。直到有一天,无意中翻看木心《文学回忆录》,书里谈及《圣经》中“盐的咸味”,让我想起自己构思的小说。我炒了一盘菜,菜里恰恰没放盐。《圣经》“马太福音”:“你们是世上的盐。盐若失了味,怎能叫它再咸呢?”木心说:“当时的人听讲,半懂不懂,然而为文句之美所感动。这些高妙的言辞、比喻(如盐的咸味),只有十九二十世纪的纪德、托尔斯泰能懂。纪德临终说过,对世界绝望,但有青年自非洲来函,说世界美,有希望!纪德说:这位青年的话,就是大地的咸味,为这点咸味,我死可瞑目。所谓‘盐的咸味’,即指人的天良。如果母不爱子,子不孝上,爱不忠诚,政不为民,即失去咸味。”这篇小说在杂志发表,题名《盐是咸的》,实际上,我还是喜欢《盐若失了味》这个名字。这个集子,是“大杂烩”,共收录8篇中短篇小说,题材不尽相同,有古代的,有现当代的,有武侠小说,有儿童文学,也有纯文学。有机会看到这本书的朋友,若能想起我们都是“盐”,是盐,就不能失了味,我就算遇上了知音。 《人物周刊》:您如何评价自己的作品?李操:关于写小说,契诃夫说过一句话:“好与坏都不要叫出声来。”我看这话同样适用于作者,一篇作品的好与坏,得让素不相识的读者来说,自己说得声音再大,也没用。我很羡慕那些大作家,如马尔克斯,如苏童,他们的作品,在当当、卓越、豆瓣,都有很多很多的评论,那些读者认识马尔克斯认识苏童吗?不认识!但读者买了他们的书看了他们的书,就来评论,说好也罢说坏也罢,对作者来说,都是回报,都是收获。作者出了书,送给朋友,朋友为了情面,说几句赞美的话,作者就沾沾自喜,这是要不得的。有些作者写了作品,就想上名刊大刊。能上名刊大刊固然好,但如果老想着这些,就无趣了。我写东西,想写什么就写什么,不大在意别人的看法。我不跟别人比,只要自己有进步就行了。先娱己,后娱人。文学旨趣,因人而异吧。《人物周刊》:您如何评价自己的作品?李操:关于写小说,契诃夫说过一句话:“好与坏都不要叫出声来。”我看这话同样适用于作者,一篇作品的好与坏,得让素不相识的读者来说,自己说得声音再大,也没用。我很羡慕那些大作家,如马尔克斯,如苏童,他们的作品,在当当、卓越、豆瓣,都有很多很多的评论,那些读者认识马尔克斯认识苏童吗?不认识!但读者买了他们的书看了他们的书,就来评论,说好也罢说坏也罢,对作者来说,都是回报,都是收获。作者出了书,送给朋友,朋友为了情面,说几句赞美的话,作者就沾沾自喜,这是要不得的。有些作者写了作品,就想上名刊大刊。能上名刊大刊固然好,但如果老想着这些,就无趣了。我写东西,想写什么就写什么,不大在意别人的看法。我不跟别人比,只要自己有进步就行了。先娱己,后娱人。文学旨趣,因人而异吧。李操文学档案李操,男,原籍江苏沭阳,现居淮安。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,淮安市文学艺术院专业作家,淮安市当代写作艺术研究会副会长。1990年开始文学创作,作品先后在《芳草》《雨花》《少年文艺》《当代小说》等刊物上发表。著有中短篇小说集《盐若失了味》等。小说《水蜡烛》获第五届“周庄杯”全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大赛优秀奖。人物周刊主编:孙连洲投稿邮箱:[email protected]支持媒体:搜狐凤凰生活周刊江苏经济报